作为平谷法院历史沿革室筹建工作的成员之一,我这个刚刚来平谷法院的新人就幸运的拥有这样一次难得的机会,走进平谷法院的历史长卷,来感受、来体会她成长中的喜悦与辛酸。在构思如何设计这个历史沿革室的过程中,我翻阅到了尘封已久的档案、搜集到了珍贵保存的照片、亲眼看到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物品,而这些宝贵的资料给予我的是感动、是震撼、是激励。
你看,这张照片是平谷法院成立之初全体工作人员的合影。像所有老照片一样,勿须多言,泛黄的黑白照总能勾起人们对那个时代和当时情景的想象。我猜想,这是当时的法院小院子,像小时候记忆里普通百姓家的院子,后面做背景的几间土坯房就是法院的办公场所吧,应该有一两间还是审理案件的法庭。我不禁感慨起来,与新中国同岁的平谷法院就诞生于这样的一种环境。照片中前后两排一共12个人,是全部的工作人员。我不禁哑然失笑,大家都穿着刚解放时的那种农民特有的黑色大棉袄,脚上是黑色大棉鞋,乍一看都不好辨认男女。这就是当时的真实情况,有那么点不可思议,却又那么的理所应当。虽然一穷二白,但还是有法律的一根弦儿在,首批成立的县机关中就有法院。尽管环境艰苦,但还是有人愿意做这份差事的,当时的院长就是由时任县长刘松林同志兼任的。
再来看,这是一张八十年代法院工作人员下乡普法的照片,仍然是黑白照片,相片清晰了很多,但是这时的北京应该是用彩色胶卷照相机的时候了吧,平谷法院条件的艰苦还是可见一斑。照片上是一番开大会的情景,一个长方形大桌子,右后桌腿下竟垫着一块砖头,一个大喇叭式的话筒,一位身着制服的工作人员面带微笑在讲解,跟前站着、蹲着、坐着的全是咱平谷的农民朋友们。我猜想,可能来听的人不一定能听懂多少,但是至少在他们心中有了一个法律的大致摸样,有了一个想法,要是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去法院说理去。环境再恶劣,只要是能让广大老百姓知法、懂法、守法,也算是没有白干,这是我的臆想,却也说出了当时工作人员的心声吧。我也明白了,原来平谷法院到现在还有的走进社区、走进乡间地头、走进当事人家中为他们服务的工作作风来自这里,这就是平谷法院的传承。
过来看看这个,我亲手翻动这本硬皮的工作日志时显得小心翼翼,生怕弄坏了这年代久远的珍藏。蓝黑色钢笔下记录的是这样一番话:“今天我和同事一起到上堡子调解一起离婚案,进过我们耐心细致的做这对夫妻的思想工作,十几个小时后他们和好了。他们坚持让我们留下来吃饭,给我们做汤喝。因为按照当地的风俗,夫妻‘和了’就是把汤‘喝了’,只是当事人发自内心的感谢。我们其实思想上有多高境界也谈不上,但总觉得有一股用不完的劲儿,感觉老百姓家里和谐了、夫妻和好了,我们就知足了。”翻过来再读一段:“水就是山里面流出来的水,不讲究干部干净,水里面羊粪什么都有,只能用手这么一把拉,捧起来喝了。今天白天大家去种地了,我选择晚上办案。骑车去的路上,我在车后架绑了一个镐把,因为山区狼比较多,特别是天黑的时候。”当看着照片的时候我还能够去猜想,但当看到这活生生的记载详实的文字时,我无言。凭着我仅有的想象力完全无法体会当时的办案环境和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他们到底是如何面对这艰苦的条件、如何适应这恶劣的环境、如何塌下心来办好每一件案件的。所有华丽的辞藻都不足以形容他们的伟大,所有高尚的赞美也不足以夸耀他们的奉献。
60年时光荏苒,从当年的土坯小院到如今的气势磅礴的审判大楼,从当年简陋的小桌方凳到如今的庄严的法台法椅,从当年徒步骑车送达到如今五十多部办案用车和邮局送达,一切发生了巨变。但有些却始终未变,不变的是一心为民的情怀,不变的是甘于奉献的精神,不变的是公平正义的理念。
来到平谷法院是我的幸运,我真心的如是说。至少在一个月前我不会这么认为。
也许有时我还带有学生气的天真烂漫的想法,请您像严师一样给予我教诲,让我早日读懂您;也许有时我会像在旅途中行进却因黑暗而找不到方向的徒步者,请您像灯塔一样给予我光明,让我早日靠近您;也许有时我还会像个孩子因无知而犯各种错误,请您像母亲一样给予我仁爱,让我早日报答您。
请允许我在您身边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