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报道
SOR模型分析:人民陪审员事实审之规则构建
作者:郑飞飞  发布时间:2018-06-11 16:48:16 打印 字号: | |

论文提要:为解决久已存在“陪而不审”的问题,此次司法改革在完善陪审员制度方面作出系列重要规定,最大亮点是逐步实现陪审员只参与事实审,不参与法律审,尝试建立分离机制。全国50家法院作为试点先行推进过程中,预演着陪审员参审机制转型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本文以调查问卷方式将陪审员参与事实审过程中的诸多问题进行汇总分类,结合认知心理学中的SOR模型理论[SOR是stimulus-organism-respouse,即刺激因素-中介环节-信息反应的简称,是普通人认知某一行为并对该行为作出判断性结论的常态反应。近年来,虽有观点认为在该理论模型前应加入准备状态,以体现行为者对目标导向的主动性,但是基本并未突破此认知模式理论,只是对现有理论的补充。](信息接收-中介处理-作出判断的过程),分析陪审员判断案件事实的认知心理过程。指出因其思维方式限制,参审过程中需要外界因素救济协调,以避免最终认定事实存有局限性。并尝试根据其认知思维模式建立相应参审规则,在庭前准备阶段做好刺激因素供给、中介环节规范庭审程序、合议过程中完善评议规则,竭力打破陪审员对法官的求同思维,允许其在参审规则限定范围内大胆作出事实判断。全文共9552字。

 

附件:SOR模型分析:人民陪审员事实审之规则构建

来源:平谷法院
责任编辑:平谷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