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谷法院“五个模式” 优化人民法庭布局 助力基层社会治理
作者:王成功  发布时间:2019-10-08 11:23:07 打印 字号: | |

为充分发挥人民法庭立足基层、贴近群众的优势,从源头上化解纠纷,平谷法院下沉人员和案件,突出特色主题,回应群众需求,扩大沟通协作,打造一流团队,促进人民法庭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

加强人案力量下沉模式。以内设机构改革为契机,将更多的人员和案件下沉到人民法庭。内设机构改革前,五个派出法庭共有35名干警,现有49名,人员增加40%,占全院民商口人员的56%;平均年龄32岁,其中研究生学历占53%,速裁法官和法官助理中的研究生学历占比达到95%。在每一个法庭派驻一名人民调解员,保证各法庭配备两支“1+1+1”精审团队和一支“1+1+1+1”速裁团队。同时成立相邻关系、土地承包、家事纠纷类等特色审判团队,化解相关案件比例达27.53%。除部分破产清算等专业性强的案件外,其他民商事案件统一由立案庭随机分配到各派出法庭。内设机构改革后,五个派出法庭共新收案件757件,同比增长116.9%,占同期全院民商事收案数的46.1%;结案526件,同比增长79.5%,占同期全院民商事结案数的37.87%。

加强特色法庭建设模式。召开人民法庭工作会议,制定《平谷法院关于加强人民法庭建设 助力基层社会治理的工作意见》,并分别定位各人民法庭重点工作方向。金海湖法庭辖区旅游资源丰富,在挂牌成立“旅游假日法庭”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调研和司法建议等工作,建立纠纷预防机制,实现旅游合同纠纷零诉讼记录。峪口法庭服务农业科技创新小镇建设,打造“桃园法庭”,选派专职法官对接乡镇“说事评理中心”,三年里帮助化解172件相邻关系、土地纠纷类案件,为农村基层治理新机制提供司法支持。大华山法庭做果农身边的“法治智囊”,“农忙法庭”每年平均下乡到田间地头普法、开庭30余次,以优质司法服务促进果品经济更好发展。东高村法庭针对辖区内新城建设、拆迁导致收案数激增情况,我院“法治村长”提前介入、定点调解,将10%的农村建房施工、劳务合同纠纷类案件化解在基层乡镇。王辛庄法庭立足“城乡结合”区位特点,大力开展法治宣传,依托“法官十进”近三年已走访辖区乡镇、企业、学校83次,特色成效凸显。

加强巡回审判便民模式。近三年,各派出法庭共走访乡村和普法宣传100余次。今年,我院提出“百案巡回审判”活动,形成巡回审判、走访基层自治组织、人大代表联络、普法宣传集约一体化模式。截至目前,已进门入户开展巡回审判67次。运用信息化手段助力巡回审判,即将开通法庭工作微信号,作为联系法官、传送证据、沟通信息,电子送达的综合平台,大大方便当事人,提高工作效率。探索总结“三合一”巡回审判工作法,实现85%以上的巡回审判案件一次性完成送达、勘查、调解开庭三项流程,大力缩短审限。现派出法庭案件平均审限为35.52天,较同期减少26.39天,同比降低42.62%。

加强与乡镇政府对接模式。大力实施人民法庭“五个一”工程即人民法庭每年必须走访一次辖区乡镇组织、与一个基层党支部开展结对共建活动、针对区域治理撰写一篇调研报告、进行一次普法宣传、每名法官开展一次以上巡回审判。今年法庭干警已走访9个乡镇,占下辖乡镇总数的近70%。充分发挥各方力量,坚持将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在重点乡镇设立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工作室,协调化解率达18.8%,落实“平谷路径”5.0版,助力乡镇政府依法履职。选派“法治村长”积极参与创建“和谐无讼村”,从诉源上加强治理,今年1-5月协同各乡镇将500余件案件化解在非诉阶段。

  加强支部品牌创新模式。换届选举产生人民法庭新一届支委会,按照审判团队划分16个党小组,将党组织体系贯穿到审判最前沿, 铸造政治“中心”。完成支部书记讲好第一堂党课、组织生活会、向赵鑫学习主题党日活动、十九大知识测试等活动, 确保干警正确政治方向,锻造政治“红心”。创建“金海湖畔好读书”“峪口法庭洳苑书香汇”阅读沙龙厅等党建阵地,实现“一支部一品牌”,提升党建“热心”。先后涌现“北京市法院十佳人民法庭”金海湖法庭等先进集体和“全国法院先进个人”朱政、“北京市政法系统优秀共产党员”胡怀松等先进典型,示范效应凸显。


 
来源:平谷法院
责任编辑:王雪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