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一群追求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有志青年,用热血和青春谱写了一曲最壮丽的青春之歌, “五四”运动作为光辉的一页载入了中华民族的史册,从此青年成为“精神” “力量”,敢闯敢拼、永不服输的代名词。
100年间,无数青年志士牢记国家使命、推进时代发展,他们奔走、呐喊、去想、去做、敢担当不畏难。由此,中华民族的宏伟蓝图才可徐徐开展,我们这一代人才有幸生活在祖国繁荣富强的美好时代。
青年、国家、时代,是形影相随的铁三角、彼此助推的浪涛。回顾发扬“五四”精神,认真思索着,我们应该拥有一个怎样的青春,怎样的人生。
2016年,研究生毕业,带着父母的期待和自己对法治事业、法律职业愿景坐上直通平谷的852,到现在已经有不到四年的时间。还记得,来到峪口法庭的第一天,穿上制服、带上法徽第一次作为书记员打了第一份笔录,除了开庭前小小的激动外,更多的是听不懂平谷话的慌乱和紧张。同时也在感慨着法官怎么这么厉害,当事人享有的权利义务那么长竟然可以背下来。好在,有各位领导和同事的帮忙,很快开庭、勘查、调解、整卷都变成了日常工作。但也渐渐明白,这份工作带来的并非只有第一次的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不可控的庭审现场、各种各样的当事人、审不完的案件、写不完的判决以及学不完的知识海洋,还有就是法官们经常在深夜里亮起的灯光。犹疑过、彷徨过,为什么我要选择这份工作?国家法治的愿景与我有什么关系? 但是在跟了上百个案件,去了数不清的现场、起草了上百份判决之后,我明白了深夜亮起灯光里法官们认真思考和琢磨的是什么,我想是对每个案件的责任心,是对每份判决的认真,是为当事人所需的社会正能量,是为这个时代的法治信仰。
经常听父母讲,他们这代人如何在饥饿、苦难的际遇中对抗宿命的安排,我想唯一的武器就是永远保持“奋斗”的状态,我们听到多少人从田间地头走进高等学府,成为高精尖科研项目的拓荒人,多少人从边陲乡村走出国门,成为重启中西文化的桥梁,所以飞船上天、航母下水,《红高粱》获得诺贝尔奖,马桥词典成为典藏,祖祖辈辈支撑起了属于他们的光荣与梦想。而现在自己的青春和他们的青春不应该有什么两样,既然拥有信仰,前进的道路上遇到的困难还比不上饥饿困苦下挺起的脊梁。
从此,自身化为法院人,在接到当事人电话时 “您好,这里是平谷区人民法院”便有了不一样的意义。岗位轮换后来到院里,发现了更多并肩奋战的战友。这是一群多么可爱的人,开庭勘查两不误的怀孕女法官,抱着卷宗穿梭在法庭办公室之间助理书记员,餐厅里仍不会忘记讨论案件的法官,当然还有永远比我们来到早的院领导却有时候忙的顾不上吃饭。一年又一年,我看到院领导不停研讨部署总结调研,老法官耐心传授审判经验,年轻法官步履匆匆结案加班,助理书记员勤学思践不停向前,同时案件的管理、统计、调研、宣传、技术支持、后勤保障等等每份工作都带着法院干警的风范,以不停的进步和发展推动司法事业稳步向前。平法人、法院人、法律职业群体不停的创造着一个个光荣故事,享受着一个感动瞬间。
前些天,保温杯成为一个热词,让面对高强度竞争、快节奏生活、焦虑感满满的90后开始自我调侃,而当下,疫情防控斗争中,90后00后占援鄂医疗队人数近三分之一,还有广大青年奋战在疫情防控各条战线上,他们勇敢坚毅、奋战不息地守护着人民安全。每一代人的脚步,注定书写下未来的历史。我们的脚步就是在时代的信仰里,创享青春,筑梦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