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苑撷英
小身影大能量--董小明审判团队
作者:史磊鑫、纪玮  发布时间:2021-01-07 09:43:08 打印 字号: | |

2019年,平谷法院董小明团队结案1818件,是平谷法院民商事的结案状元。

董小明团队,一只与诉裁庭共同出生、共同成长的团队,一支见证了平谷法院“多元调解+诉裁”工作点滴的团队,自组建以来,先后荣获北京十佳调解速裁团队、北京优秀调解诉裁团队、北京先进审判团队等多项荣誉称号,连续两年结案位居民商事审判部门第一。

这只团队由法官董小明、法官助理史磊鑫、聘用制法官助理王晓非、书记员何柳4人组成,这群平均身高在一米六左右女子,在法院速裁工作在工作中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和热情,从小身影里迸发出大能量,用团结协作成就了一只优秀的审判团队。团队成员多次荣获荣获三等功、嘉奖、优秀党员等各项荣誉。审判团队队长董小明,2012年进入平谷法院以来多次获三等功、嘉奖、优秀党员等荣誉,现任平谷法院立案庭副庭长。

    巾帼风范,各显所长

董小明法官明确团队分工,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优势和特色,四人默契配合,达成1+1+1+1>4的效果。法官董小明作为团队的“总舵手”,负责从总体上把控案件的全部环节;法官助理史磊鑫作为团队的“大管家”,把握工作节奏,做好诉调对接工作,能够根据工作进度安排以及团队成员优势为调解员和团队成员统筹分配好案件。团队每位成员发挥自己的优势,让案件审理流畅快速。

多面手——法官助理史磊鑫。作为一名“全能”担当,除了在案件审理过程中组织谈话、质证、调查取证等日常工作外,还负责团队的宣传、调研以及支部党建工作。承担的庭内和团队宣传和调研工作,全年撰写宣传调研文章二十余篇,组织策划了新闻发布会等活动。勇挑党建重任,将平谷法院党员人数最多的庭室的党建做的有声有色。她还通过微课堂、微信群将对团队调解员的指导和培训,定期安排调解员旁听庭审,随时将碰到典型案例以及更新的法律规定及司法解释向调解员转发,利用碎片化时间做好调解员的日常培训。

效率先锋——聘用制法官助理王晓非。案件到手的第一时间她就给当事人打电话,作为一个本地人,似乎在与当事人交流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一些纠纷不大的案件中,她通过电话与当事人了解情况后,就能快速为双方达成调解,实现高效化解纠纷。疫情防控期间她的“电话+微信+邮件”送达法,极大提高了送达率,在保证当事人诉讼权利不减损的情况下,尽快组织庭审,有效缩短了案件的审理期限。她的高效还体现在案件的归档速度上,生效的案件第一时间就被她送去档案室归档,高效的工作作风贯穿在她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细节担当——书记员何柳。案件入手,第一时间检索是否有相同或类似案件,同案或类案的审理结果是否对本案的审理有影响都会做详细的记录附卷,提示法官注意。阅卷检查是否遗漏当事人,是否主体有误,是否申请鉴定或需要调卷并及时处理。向当事人送达交费通知后,随时关注送达情况,在交费期限届满前两天提醒当事人及时交费并释明未按期交费的法律后果,避免当事人因遗忘等原因未按期交费,导致案件按撤诉处理。她对于细致入微的工作习惯为法官开庭做足了准备,也让当事人在询问案件时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精准回复。

董小明法官作为团队的的总舵手,她用言行践行者司法为民的宗旨,不论案件大小,一样用心办理;不管困难多少,始终坚守岗位。她用心办理每一个案件,诠释了人民法官的担当。

一、轻伤不下火线,不忘使命安民心。

有一次,董小明的脚意外骨折,都说伤筋动骨一百天,但一批农民工案件始终让她牵挂在心。这是一起劳务合同纠纷的案件,因被告包工头下落不明,原告申请公告送达。眼看就到了公告开庭的日期,如果不能按时开庭,农民工拿到钱的时间又要往后延,董小明法官说道,“农民工兄弟赚钱不容易,打官司更不容易,我们要尽快审理,要知道拿到判决书他们心里才有底啊”。于是在短暂休养后,她不听医嘱便拄着拐杖上起了班,这起劳务合同纠纷的案件最终能够如期审理宣判。

那段时间,她的脚疼痛肿胀不能沾地,上班最大的困难就是去厕所,每次来回都需要别人帮忙,为了不给别人添麻烦她上班时间一口水都不敢喝,实在渴了就抿一小口润润嗓子。但是为了案件不被拖延,她在受伤期间坚持上班,这期间没有拖延审理一起案件,这种精神也深深感动了当事人,许多当事人向她送来锦旗,称赞她“轻伤不下火线,维护法律公正”、“秉公执法,不辱使命”。

二、小案件大情怀 ,化解矛盾顺民意。

作为一名诉裁法官,董小明会接收大量物业、供暖、劳务等标的额小、法律关系看似简单的案件。她时常说“案件无大小之分,最重要的是要切实为当事人化解纠纷,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她力图将矛盾化解在案件审理的每一个环节,始终将彻底解决双方之间的矛盾作为为审理案件的最终目的。

她办理过这样一起案件:原告物业公司起诉被告交纳物业费,标的额只有600元。但是被告业主因为对小区物业服务长期不满,拒绝交纳物业费,二方针锋相对,难以调和。庭审中被告提交了一份长达二十多页的答辩意见,提出了小区停车位不足,绿化不到位,电动车停放混乱、房屋漏水等一系列问题,表达了业主对于物业服务的极大不满。董小明耐心听取了被告的所有答辩意见后,逐条分析被告所列的问题,对确属于物业服务范围内的问题,详细与物业公司沟通,商量解决的办法;对于不属于物业服务范围的问题,向被告充分的释法说理,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被告提出的最大意见是房屋漏水。时值雨季,她调查后发现房屋确实存在漏水问题,她督促物业公司一周内修复,随时将进展情况向被告反馈,并在下雨时亲临现场勘察、验收。被告反映两年之久的漏水问题,在案件到她手中仅半个月就得以化解。本可以针对物业费交纳问题直接判决的简单案件,她却把工作做到了极致。被告最终主动交纳物业费,双方握手言和。案件结束但工作还在继续,为了拓宽溯源治理渠道,从根源上解决此类案件的再次发生,她又组织物业人员与包括被告在内的部分业主代表进行座谈,就小区业主切身利益相关问题比如如何规划停车位、清理消防通道等问题共同协商,加强物业和业主之间的相互理解,从根源化解矛盾冲突。

对一个个“小案件”,她从不敷衍,没有套路,每一份判决背后都是她实实在在的付出,都蕴藏着她法治理想的大情怀。

三、简单案件细致办,责任担当暖民心。

疫情期间她审理了这样一起买卖合同纠纷案件,原告系平谷区一食品公司,被告系我国黑龙江省的朝鲜族公民,被告在平谷经营饭店期间多次从原告处购买食材,拖欠原告货款。法院在穷尽送达手段仍无法向被告送达后,采用公告的方式送达。

因原告提交的收据签名系朝鲜文所签,又无其他证据佐证,证据并不充分,为了查明案情,即便已经采取公告送达,董法官不断通过各种渠道尝试联系被告,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开庭前与身处韩国的被告取得联系。被告表示会说普通话也能读懂汉字,可以正常沟通,但不会用汉字书写,在征得被告同意后,董法官将起诉书、证据等用微信的方式传给被告并决定用云法庭进行审理。因被告未按时上线,在庭审后董法官又以微信视频的形式多次与被告进行沟通,最终案件达成了调解且在调解成功当天被告以微信转账的形式履行了第一笔付款义务。一场跨国纠纷得以圆满解决。

董小明团队成员既是是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最佳拍档,也是雷厉风行、重视个体发展的巾帼女将。送达难?拿起卷包,说走就走,再多的困难,都不退缩;调解难?拉家常,讲法理,温情不失严谨,调解成功率大大提高。

为何性格各异、爱好不同的她们可以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董小明法官这样总结:我们团队之所以能迸发出大能量,因为我们有“司法为民”的共同信念,我们都有“做有温度的司法传播者”的共同价值追求。在琐碎的案件里,用心对待每一个案件的当事人,让司法有温度,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来源:平谷法院
责任编辑:平谷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