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发挥人民法院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从源头上减少诉讼纠纷,平谷法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依靠党委领导、政府支持,不断完善诉源治理工作机制,为构建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贡献智慧和力量。
2020年3月,平谷法院组建诉源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党组书记、院长李艳红担任组长,院领导班子成员担任副组长,相关部门担任小组成员,形成了立案、审判、执行全流程推进、法官全员参与、部门协调联动的工作体系。先后发布《关于深入开展诉源治理的工作意见》、《关于深入开展诉源治理工作的实施细则》,搭建“一平台三网格五机制”工作格局,构建分层递进、衔接配套的诉源治理纠纷解决工作体系。
开通网上平台,提供高效便捷法律服务。平谷法院自主创建网上法律服务系统, “平法e联”。平台整合普法宣传、诉讼服务、线上审判、司法延伸等20余项功能,使当事人足不出户,便能畅享各类法律服务。截至2020年7月,已开展线上诉讼活动2721次,法官参与在线调解283件,为百余人次提供线上法律咨询服务、为各类群体提供线上法治培训358次,有效发挥了信息化在诉源治理中的助力作用。
织密三张法律服务网,深入开展“送法进百村”。平谷法院整合近年来在村区、社区、工业区、景区、校区设立的各类法官服务网点,并在重点区域增设新的站点,统一在辖区主要乡镇、街道设立法官工作站,在主要社区与村设立法官联系点,在工厂、企业、学校、景区等重点区域设立法律服务点,实现辖区全面覆盖,将法律送入千家万户、各行各业,将纠纷止于萌芽。
精准投放司法服务包,促进基层法治化建设。法官依托我院“法治宣传教育实践基地”,通过平法大讲堂、新闻通报会等形式向社会精准投放“司法宣传服务包”;通过与相关单位签订法律服务协议、结对共建等形式,精准投放“司法定制服务包”;以“三书二报一案一建议”等形式常态化向行政机关进行通报,精准投放“司法建议服务包”。通过普法宣传,在百姓心中植入法治理念,在政府部门强化依法行政意识,在全社会树立法治信仰。2020年以来,已挂牌对接83家单位;与相关单位签订法律服务协议96次;开展普法宣传活动87次;浸入式走访各机关单位和乡镇60余次。
融合五项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深入推进“多元调解+速裁”,构建一站式解纷机制、推进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建设,在总面积2000平米的立案诉服大厅设立7个特色调解室,13名人民调解员对接11个速裁团队。近两年,前端多元调解+速裁共结案10437件,占民商事结案的66%,使群众以最低成本、最短时间,实现最大诉讼利益。大力开展“百案巡回审判”,法官走出法院、走进基层,将法庭搬入百姓家中,便利偏远地区群众,打造“三合一”巡回审判工作法,显著提升审判质效。2019年,深入辖区59个自然村,进门入户巡回审判117次,13%的案件现场宣判,真正实现了“审结一案,教育一片”效果,深受辖区百姓欢迎。全面推进人民法庭“五个一”工程,2019年,人民法庭走访辖区全部乡镇,与13个基层党支部结对共建,针对辖区治理问题撰写5万余字调研报告,发出18篇司法建议,开展50余次普法宣传,每名法官开展2次以上巡回审判,结合区域特色,打造“桃源法庭”“绿色农业法庭”“旅游休闲假日法庭”“无讼乡村”等特色法庭品牌,法官驻村,触角延伸,充分发挥人民法庭诉源治理主阵地作用。在审判中践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出台《关于进一步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意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聚焦于平等、公正、法治、爱国、诚信、友善等与法院职能密切联系的六个方面,引导辖区群众和谐向善,树立公众法治信仰。 “下沉式党建”工作机制。积极响应“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号召,通过与基层党支部签订《支部共建协议》,在党建平台上,与对接单位充分合作,发挥司法职能作用,保障区域发展大局。
同时,平谷法院将诉源治理工作与“平谷路径”、“京津冀执行联动机制”、优化营商环境、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以及区域诚信体系建设等重点亮点工作相融合,形成立案、审判、执行各阶段合力解纷的“串联效应”,促进诉源治理成效加倍。
自2008年开始,平谷法院受理案件数超过万件,其后逐年递增,2018年收案数达2万件,平均每年增长16.35%。2019年开展诉源治理工作后,全年收案20423件,收案增幅首次回落,仅为4.29%,诉源治理工作成效显现。
下一步,平谷法院将继续深入落实诉源治理工作的部署要求,争取地方党委支持,进一步增强诉源治理工作的协调性、针对性、能动性、时效性,充分发挥人民法院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努力推动构建党委领导下的分层递进、多方参与、衔接配套的诉源治理综合格局,为首都社会治理提供更加有效的司法服务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