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市区驱车94公里,穿过平谷区翟各庄与前北宫村交接的两扇山门,方可来到毗邻集市、桃林掩映、鸡犬相闻中的平谷法院大华山人民法庭。这个法庭始建于1979年6月,位于平谷区北部山区,下辖大华山镇、镇罗营镇、熊儿寨镇和刘家店镇。
根据工作安排,我和同事小徐、小葛准备到大华山法庭蹲点调研两天。这是平谷法院的同志给我的有关大华山人民法庭的简介中开头的几句话。
据介绍,大华山法庭审理的案件类型较为集中,婚姻家庭、农村建房、相邻关系和损害赔偿纠纷类案件占到90%。大华山法庭十分重视运用调解方式化解纠纷,有针对性地选取需要现场勘查且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件开展巡回审判,将送达、勘查、开庭和调解等诉讼环节一并在现场进行,有效减少了当事人诉累,特别是积极参与诉源治理,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三年来法庭受案数下降了33.8%。
法庭有12名工作人员,其中员额法官2人,法官助理、书记员、法警6人。庭长姓耿,是法官及助理、书记员里唯一的男同志,这是他工作的第六个人民法庭。
他说,我们这个法庭有两位女法官生产去了,院里前几天决定新派过来一位副庭长,也是女的。我们这个法庭的“娘子军”有北大毕业的,也有政法大毕业的,虽然都是八零后、九零后,但是爱学习,挺能干。书记员小王去年过了司法考试了,小朱也正在准备司考呢!
几位法官助理和书记员脸上略有稚气,她们住家都比较远,比如书记员小朱家在密云,开车上班路上来回得两个多小时。因此,平时,她们住单位集体宿舍。座谈中,她们说,我们这个法庭处在偏远山区,一到晚上,外边连路灯都没有,漆黑一片,地里头走着都瘆得慌。前几年法庭办公楼里过道的电灯也是昏暗的,男干警还没啥,我们女生夜里上厕所都感到害怕。耿庭长来到俺们法庭后,把过道灯换了,而且给女生宿舍加了防盗门,我们一个人住宿再也不用担心受怕了。
进了法庭的院子,满眼绿色,院内种有玉兰、红果、核桃,整个院子生机盎然。后院有一小块篮球场,除了几棵大核桃树之外,还种了几株葡萄。耿庭长告诉我们,这葡萄是去年种的,今年搭了架子,应该有葡萄吃了。如果后院能开辟个小菜园儿该多好,我原来工作过的几个法庭都有一小块菜地,干警自己种点黄瓜青蒜什么的,直接供给食堂,绿色无公害,吃着香!
法庭的小食堂只有一位女师傅,干警们对她的面点手艺赞不绝口:她做的烧饼又酥又香,大家伙可爱吃了!
不过,法庭的女干警们手艺也不错,头天我们就品尝了她们亲手包的小米粽子,香甜可口。
食堂门口有一只黄猫,看见人就喵喵叫,喜欢在你面前撒娇打滚,很是可爱。这个小院子生活气息还是蛮浓的。
头天下了一整天的雨。我们上午参加了干警座谈会,耿庭长介绍了法庭的基本情况和开展诉源治理情况,下午我们到镇罗营镇五里庙村与村干部座谈乡村治理。回到法庭后与干警们又开展了学习党史座谈,每位干警讲了一个党史故事并谈了体会。座谈会结束的时候已经是晚上六点多,外面的雨下得更大了……
庭长叮嘱姑娘们:下雨路滑,路上小心……
第二天上午旁听了一起诉前调解活动,并到刘家店镇寅洞村了解基层社会治理情况。下午随同法庭人员到砖瓦窑雷锋村巡回庭审。
……法官助理小张和书记员小朱麻利地从汽车后备箱里拿出巡回法庭背板和支架,大家三下五除二就把背板给支好了。
“这桌子摆在这儿有点长,得拿掉一个,两边原被告席的桌子再往外一点儿……”
在老庭长有条不紊的指挥下,在这个村委会的会议室很快就布置好了巡回法庭。
今天巡回法庭审理的是一起排除妨碍的案件。由耿庭长担任审判员,独任审理。书记员小朱负责庭审记录。
原告方及其诉讼代理人早就到了。原告与被告是南北邻居,两家院子之间隔着一条小过道。原告认为被告方在宅基地盖的房比自己家高,而且开的窗户正对着自己家,自己家里有没有人、来了什么客人,被告人都可以看的清清楚楚,而且被告方在宅基地上扩建了房子,造成两房之间的通道过窄,影响了原告驾驶农用车的正常出入。
旁听的村民大概有十几位,大家都落座了,可是被告方还没有到庭。
“给被告打个电话,催催,怎么还没到?”耿庭长对法官助理小张说。
没过多会儿,被告方来了两男一女三个人,三个人正要往旁听席上坐,审判员问“你们谁是被告和代理人,往被告席上坐!”
出庭应诉的被告人是一位三十来岁的女同志,神情严肃,一言不发。代理人是一位中年男子,审判员认出他来,说:“老刘,你代理这个案子啊?怎么迟到了?”
老刘有些不好意思,说:“嗨!才刚过点,我们这不到了吗?”
“现在开庭!”审判员敲了一声法槌,法庭立马安静下来。
审判员向原被告方交代了双方的诉讼权利,问双方是否对审判员和书记员提出回避申请,双方均表示不申请回避。
法庭调查时,审判员一开始就问原被告都住一个村,是否有亲戚关系。原告诉讼代理人说,原被告是有亲戚关系。
“具体是什么关系?”审判员问。原告代理人侧身问委托人:“小姑,你说吧,跟她们家是啥关系?”
自从进了法庭后就一声不吭的原告,对法官说:“我和他们家是同一个爷爷。”
“被告人,你们两家是这个关系吗?”审判员问。
“是的。”
审判员:“请原告方出示证据。”原告向法庭提交了几张现场拍摄的照片。
书记员将照片递给了被告,被告方逐一看了看,说这是现场拍的,只是角度不同,不像原告说的那么邪乎,我们家窗户碍着她们家什么啦?
“原被告都认可这几张照片,本法庭对现场照片的真实性予以确认。”
双方围绕是否构成妨碍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被告扩建房屋占用通道,致使原告出行不便,而且两家距离很近,原告在家里说什么话,被告站在自家窗户底下都听得清清楚楚,原告一点儿隐私都没有……”
“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在自己家里对你们家里人说话听得清清楚楚呢?何况农村都是小院子,隔着院墙,里头有啥动静,路过的人听见里头说话很正常……”
见双方语言激烈,审判员及时提醒:“今天是开庭审理你们的案件,你们有什么意见要跟法庭说,而不要针对对方相互指责,要注意语言,不能过激,更不能骂人……”
坐在被告席附近的一名岁数较大的旁听人员,刚才是和被告方一起进来的,可能是被告的父亲,几次站起来要说话。审判员提醒他:“你是旁听人员,开庭的时候你不能随意讲话,法庭是有纪律的,如果你不听劝阻,就请你到外头去!”
那位旁听人员点了点头。审判员补充了一句,“你要真有什么意见,可以在休庭后跟我们讲,但现在不行。”
“ 原被告,你们在法庭上的这些陈述和辩论,基本事实是清楚的,对于争议的焦点问题,法庭要到现场看看。你们两家离这儿远吗?”
“不远。”
“我们一会儿去趟现场。”审判员接着问,“你们都是亲戚关系,这个矛盾纠纷也比较长了,在本法庭的主持下,愿不愿意调解。”
“能调解当然好,但法庭要主持公道。”原告代理人说。
“我们也同意原告提出的调解的意见。这个案件之前还有一个案件,是我们告原告的,诉讼请求是填埋或挪移化粪池。关于这个化粪池,据我了解,如果要挪移,乡镇和村里是有补贴的。”
被告代理人接着说,“容我再说一句,大妹子,您是这几家岁数最大的长辈,如果这个化粪池的问题解决好了,从今往后大家都会念您好,您就是这个!”代理人朝原告竖起了大拇指……
那天下午,因为还要赶回单位处理公务,休庭后,我们便与耿庭长匆匆告别了。
两个多小时后,耿庭长给我发了条微信:
“今天下午开庭的案件和另一起案件已经调解结案。前邻后窗玻璃贴上薄膜,让后邻做污水改造!”
我给耿庭长回了个微信:
两天来在大华山法庭的蹲点调研使我们收获满满,青年法官扎根法庭为民服务深深感动了我们!
你们说“要想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首先承办法官自己得感受到公平正义”,你们还说“要让人民群众信任法官,首先法官要有信心把案子办好。”这些朴实而富有哲理的语言,都是基层法官的办案心得,很好,我听了也很受启发。
在人民法庭工作,天天接触老百姓,家长里短甚至鸡毛蒜皮的事儿,只要官司打到咱法庭来,在老百姓的眼里可都是天大的事儿。
今天上午旁听了退休法官老梁主持的诉前调解,不到二十分钟解决纠纷,原告说了一句话耐人寻味:“如果年底前能把钱还了,我都阿弥陀佛了……”这句话说的不假,法官办案定分止争,是功德无量的事情,他应该感谢党委政府,感谢为民办实事的老法官。特别是今天下午这两起案件,既是邻里矛盾,更是亲人之间的纠纷,处理不好会成为世代恩怨,您通过巡回法庭审理、现场勘查调解,使原被告化干戈为玉帛,最终以调解结案,效率之高,办案之细,效果之好,都值得点赞!
祝大华山法庭在您的带领下,工作蒸蒸日上。公正司法、定分止争就是法官的天职,就是为民办的最大的实事,希望你们精诚团结、公正司法,获得辖区百姓更好的口碑!也祝各位身体健康,家庭幸福,特别是庭里的姑娘们早日喜结良缘!
图 文|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蓝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