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让青少年远离不法侵害,增强法律思维和法律意识,近日,平谷法院峪口法庭李东杰法官积极配合平谷区峪口镇峪口中心小学法治教育伴我行,文明校园助成长活动,应邀为该校师生开展了一节以《与法同行·呵护安全 保护少年的你》为主题的法治课。
课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李东杰法官详细介绍了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建立起的以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政府保护、司法保护为主体的具有我国特色的未成年人保护制度体系,以及校园霸凌预防和处理制度。通过小案例生动形象的告诉了同学们在遇到不法侵害时应如何保护自己,同时也为学校今后加强未成年保护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课程第二部分,李东杰法官针对现今短视频APP广泛使用且用户低龄化的,犯罪分子利用短视频APP性侵未成年人案件多发的趋势,根据调研结果总结出此类案件的类型化特点,又结合实际案件,用真实的案例为同学们敲响警钟,提醒各位同学在使用短视频APP时应提高防范意识,增强自我约束能力,做到自律自爱,保护自己免受侵害。课后同学们就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相关问题踊跃提问,李东杰法官也都逐一耐心进行了解答,并向在坐的同学们发放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宣传册。
一、未成年人受网络侵害案件特点
一是犯罪分子作案手段隐蔽。犯罪分子利用短视频软件中查找附近未成年人发布的自拍视频,通过虚构同龄身份骗取被害人信任,之后逐步引诱被害人提供家庭住址、学校以及自拍裸照、视频等,并以此为威胁对被害人进行猥亵或强奸。因目前未成年性教育体系不成熟,且未成年人社会经验不足,加之父母未能细心关注未成年身心的变化,从而导致此类案件发生。
二是被害人年龄呈低龄化趋势。2018年、2019年、2020年1-10月全市法院审理涉短视频APP性侵未成年人案件分别为43件、56件和34件。在该类案件中,被害人年龄在14岁以下的占被害人总数的87.5%,如在平谷法院审理的一起猥亵儿童案中,受害者年仅9岁。该年龄段的受害者防卫意识不强,犯罪分子往往通过网上下载的图片就可轻易骗取被害人信任。有的犯罪分子利用被害人不懂女性生理常识的特点,诱骗被害人向犯罪分子发送隐私部位照片。还有一些被害人无法辨别侵害行为,甚至在受侵害时并不自知,更无法自我防卫。
三是软件平台审核用户视频较为宽松。短视频账号的注册与发布往往需要绑定手机号以进行实名认证,但未成年人往往是通过父母的手机并利用父母的身份信息注册发布一些自拍的视频,短视频软件平台对这些未成年自己拍摄的内容审核较为宽松,如此便提高了未成年发布短视频的便利性。未成年人父母一般不知情或不熟悉软件的使用,加之疏于关心和教育,从而给了犯罪分子可乘之机。
四是犯罪证据不足,认定事实困难。被害人因缺乏证据保全意识,在被侵害后对犯罪分子留在其身上、衣物上的证据进行了清洗或丢弃,导致证据遗失。被害人受到年龄及认知的影响,因害怕等原因把与犯罪分子聊天及传送隐私部位照片的记录删除。不少被害人及其家属由于顾虑名誉、怕被害人受到二次伤害等,不愿配合取证。犯罪分子也会利用被害人一方想息事宁人的心理和作案手段隐蔽等特点,到案后不认罪或翻供。以上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法院对犯罪事实难以认定。
二、心理健康“五个一” 帮助抵制网络侵害
暑假就要到了,同学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课业之余建议大家试试心理健康“五个一”,拥有好情绪,保持身心健康,自觉抵制网络侵害的发生。
1.制定一个计划。安排好每天要做的事情,特别是要保证规律的饮食和睡眠。
2.钻研一件事情。看书、听音乐、写字、学习一项新技能等,并且享受这个过程。
3.找到一种支持。来自家人和朋友的陪伴,是很重要的社会支持。认真地跟家人一起做家务和聊天。聊天的主题可以丰富一些,不要只聊疫情。没有跟家人在一起的,可以通过电话、视频聊天等方式跟家人和亲人朋友保持联系。
4.进行一项锻炼。心情烦躁时,做一遍广播操或自己喜欢的运动。现在有一些很好的运动或健身的APP,可以跟朋友远程约好一起锻炼。
5.思考一些体验。思考自己可以从这段经历中获得什么有价值的人生体验。
活动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此次的法治课内容生动翔实,受益匪浅,了解了法律知识,也学会了如何有效保护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平谷法院将强化与有关职能部门、社会组织的沟通协调、深度协作,推动法治教育进校园活动常态化、特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