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调研 > 多元调解
平谷法院构建“三链两面四率多维度”诉源治理机制 精准嵌入矛盾发展演变全周期
  发布时间:2022-09-30 11:27:44 打印 字号: | |



今年以来,平谷法院主动融入区域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深刻把握矛盾发展演变周期规律,逐步构建“三链两面四率多维度”诉源治理机制,大力推动司法力量精准嵌入、全链融合、全域覆盖,真正让司法赋能基层社会治理。

筑牢“三个链条”,构建源头预防“包围圈”。打通矛盾纠纷排查链,对矛盾源“标星定级”,分类评估、分级预警;采取矛盾源“三级反应”,逐级负责、精准甄别;实行矛盾纠纷和问题线索一键共享,互通互联、动态管理,推动建立起源头预防“晴雨表”,为快速识别矛盾源头,精准化解矛盾纠纷奠定基础。打通司法需求响应链,建立“一平台双热线五统一”响应机制,实现线上线下全面对接、司法需求一键响应,全面铺设源头预防“传感器”。今年1至8月,共接收诉源治理工单243件,响应率、满意率、期限内办结率均达100%。打通司法服务供给链,推出“6+X”定制司法服务包,兼顾服务对象共性化和个性化服务需求;织密司法服务网,推进法官工作站进乡镇街道、法官联系点进社区村落、法律服务点进园区学校;优化人民法庭布局,聚焦区域功能定位,加强特色专业化法庭创建,推动打造出法院助力源头预防的核心竞争力。上半年,全区“万人起诉率”较同期下降5.02%。

着眼“两大方面”,跑出前端治理“加速度”。持续挖掘“多元调解+速裁”工作效能,选优配强调解队伍,调整完善诉前专职调解团队结构,确保队伍精干、管理集约、调解增效。大力推进“三进”工作格局,用好区委支持下的案件回流机制,推动委派调解出见行见效。截至目前,累计向乡镇委派案件325件。健全完善诉调对接机制,通过多主体协调配合、各程序有机衔接、全流程精准监管,推动形成非诉挺前、多元联动、衔接顺畅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1至8月,诉前调解成功2417 件,速裁结案3247件,前端化解案件占同期民商事结案总数的66.13%。切实抓好重点领域共治深治,实行类案靶向化治理,聚焦商品房预售合同纠纷、物业服务合同纠纷等十类重点领域案件,提取公因式,找准发力点,努力促成批量纠纷非诉化解。推进行政纠纷实质化解决,升级“平谷路径”6.0版,完善“三书二课一会一案一建议”府院联动工作机制,从源头预防和减少诉讼纠纷。推动诉前鉴定集约化改革,组建专业鉴定团队,制定专门工作规范,建立“三合一”工作机制,确保诉前鉴定集约高效。上半年,涉鉴定案件内部流转周期平均缩减15天,平均为后端节约审理周期86.7天,诉前鉴定阶段经调解撤回起诉占比达30%,减时增效作用持续凸显。

紧盯“四项关键数率”,按下实质化解“快捷键”。抓好庭前、诉中和判后“三个节点”,通过加强庭前诉讼调解、裁判文书释法说理、判后答疑解惑,提升服判息诉率。把牢案件质量关、流程管理关、监督检查关“三个关口”,实现裁判尺度统一、流程管理精细、司法廉洁公正,降低改判发回重审率。做实全程调解、风险提示、履行追踪“三项举措”,提升自动履行率。突出平台机制奠基、团队改革赋能、立审执衔接助力“三个关键”,提升首次执行到位率。在此基础上,加强数据分析和指标管控,确保长期保持“三升一降”的良好态势,努力实现“一个纠纷一个案件,有效减少衍生案件”的工作目标。

纵深“多个维度”,拓展诉源治理“延长链”。推进普法宣传,通过全域、精准、多元普法,打开诉源治理“扩音器”,传递诉源治理理念、普及纠纷化解渠道,推动形成矛盾纠纷源头治理、多元化解的共识。实施深度加工,通过撰写调研报告、发送司法建议、发布典型案例,输出诉源治理“副产品”,做好诉源治理“后半篇文章”。培育“无讼”文化,以“无讼”村居创建为契机,通过打造“无讼”村居示范点、扩大“无讼”村居保有量、拓宽“无讼”文化宣传面,推动“无讼”文化与诉源治理有机融合,让“无讼”文化唤醒人民群众的和谐基因。




 
责任编辑:平谷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