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chinacourt.org/ptr/original/28/4581028.jpg?imgid=4581028)
--学习鲍卫忠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在司法事业的璀璨星空中,有无数的“燃灯者”,他们燃尽了自己,照亮了当事人的诉讼之路和法院人的追梦之路,鲍卫忠则是其中那一枚耀眼的星。
鲍卫忠同志,一名在基层法院工作了24年的少数民族法官,年仅45岁的他倒在了工作岗位,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但他却用最果敢的行动、最无私的付出、最无畏的兴盛,诠释了什么是人民公仆。
2023年6月15日上午聆听了最高人民法院召开的学习全国模范鲍卫忠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报告团成员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鲍卫忠同志所思、所言、所做。在他心里,老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在他心里,法是无私的,但必须有温度;在他心里,执法如山,却可以春风化雨。作为一名法院干警,我深受鼓舞,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心护边疆,用忠诚担当为司法带来家国大爱的温度。基层司法工作少有鲜花掌声,更多的是默默耕耘、苦苦求索。鲍卫忠同志出生在沧源,这里是从原始社会一步跨越到社会主义的前年民族直过区。在这里,法官办理的不仅是案件,更是边疆的稳定、民族的团结。正如鲍卫忠同志所说,“我出身于边疆少数民族家庭,是党和人民将我这个佤族的孩子培养成才,让我安身立命。这个恩情,我将用一生干好本职工作来报答,始终做到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是啊!天下至德,莫过于忠,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干警,我们要从内心深处厚植对党的依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司法事业中,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提高自身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永远忠于党和人民。
一念只为民,用无私奉献为司法带来公仆情怀的温度。“想尽一切办法解决当事人的愁事和难事才是根本。”鲍卫忠同志在执行局一干就是9年,被群众陈伟“佤山百姓的贴心人”、“心连心的好兄弟”。为了执行到位,他秀“朋友圈”帮助被执行人养殖土鸡找销路;为一个千余元的案子,他多次开车往返山间,只为解当事人的“心结”;面对急需看病的当事人,他更是自掏腰包,悄悄为当事人垫付执行款项。这种真情实意的帮助让老百姓感受到司法的温度,同时也激励着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干警,我们要秉持着司法为民的初心和服务大局的公心,担责于身、履职于行,真正想民之所想、忧民之所忧,急民之所急,乐民之所乐,努力成长为鲍卫忠同志那样有格局、有情怀、有温度的干警,在忠诚履职尽责中践行司法为民的初心。
一肩挑重担,用精耕细作为司法带来笃行不怠的温度。“再小的案子,如无法执行,会对群众权益、法律权威造成极大的伤害。”这是鲍卫忠同志对工作的理解。勤于思考,敏于行动,从事执行工作以来,面对难以解决的钉子案、骨头案,鲍卫忠同志没有磨灭他的热情,不畏艰险、不惧困难,用自己的履职尽责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司法的公平正义。24年如1日,鲍卫忠同志始终捍卫正义、忠勇执法,让自己长成守护司法公正的大树。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干警,我们不仅要用心倾心办好案子,紧绷公正司法这根弦,站稳人民立场,切实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还要充当时代奋斗的继承者、开拓者、发展者,充当奉献和奋斗的排头兵,发挥党员的桥头堡作用,不辜负党和国家的重托,敢担当、敢作为,向党和人民提交一份满意答卷。
每一次缅怀,都泪眼婆娑;每一次感动,都刻骨铭心。鲍卫忠同志是中华民族的忠诚卫士,是公平正义的捍卫者,是法院人的标杆和榜样。我们要像鲍卫忠同志那样,用绝对忠诚、为民服务、履职担当的实际行动践行初心和使命,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自己的力量,奋力推进新时代新征程法院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撰稿:何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