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报道
公正司法护绿源 忠诚履职担使命
  发布时间:2024-12-20 15:12:57 打印 字号: | |


平谷法院金海湖法庭(环境资源法庭)副庭长 何雨亭喜获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工作成绩突出个人”荣誉称号

何雨亭,女,汉族,四川绵阳人,1989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2011年8月参加法院工作,现任北京市平谷区人民法院金海湖法庭(环境资源法庭)副庭长。近年来,她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和生态文明思想,始终牢记使命担当,扎根基层,求实创新,综合运用“三阶五步”工作法,以个案促审判、兼办案与治理、勇创新与实践,用心用情做好环资审判和综合治理工作。曾荣获个人三等功2次、嘉奖6次、北京法院先进审判团队等荣誉。


1以“案”为本,深耕不辍

维护环境权益“主力军”

自2019年10月起,何雨亭法官积极牵头申报环资专门庭室,高标准筹建环境资源法庭,探索“三审合一、审执联动”工作模式,将遗产文化保护、美丽乡村建设等案件纳入环资专审范畴。作为专业化审判主力,她积极承办辖区“首案”,审理各类涉环境资源案件80余件,无一件改判发回。

在审理环资法庭挂牌后首例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的过程中,她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优先、预防为主”原则,引入具有环境资源专业知识的人民陪审员参与案件审理,组织多元治理联席会议和现场勘查,联合检察院、行政机关、鉴定机构对修复方式、程度、后果进行综合论证和评定,着力推动环境损害鉴定和生态环境修复同步推进。同时,深化环资领域府院联动,参与诉前化解纠纷5起,力促环境纠纷源头治理、多元化解。



2以“统”为介,提炼规则

拓宽生态变现“新通道”

何雨亭法官始终贯彻落实“绿色原则”,不断提炼环境资源案件裁判规则,努力将审结“小案件”转化为优化“大环境”。在承办的一起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案件中,为解决新旧法衔接等问题,她认真梳理自2000年以来相关司法解释、野生动物名录及CITES公约等文件,检索类案60余篇,厘清不同时期、针对不同保护级别野生动物的行为认定的规则。积极探索罚没野生动植物制品判后处置新路径,将91件玳瑁标本、砗磲制品移交给海南(南海)博物馆,开创“法治+科普”联合共促资源保护新模式。同时,向主管部门、基层组织及旅游公司等发放司法建议8篇,均收到积极回函。其参与报送的长城保护行政处罚案还入选最高人民法院2021年度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典型案例。



3以“宣”为媒,综合施策

打造环保法宣“主阵地”

何雨亭法官坚持“谁执法,谁普法”,利用辖区旅游资源,参与筹建全市首家“水上普法驿站”“空中普法驿站”,组建“法护青绿”服务队,定期前往“法治环保号”游艇及“指尖生态”玻璃栈道,通过主题宣讲、普法短剧、知识问答等方式传播环保理念和法律知识,编写《低碳生活图册》《全国生态日》等普法材料,开展环保法治宣传“四进”活动50余次,年受众上千人,引发积极关注。同时,依托法庭新址与全市首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司法实践创新基地,年接待各类调研300余人次,组织巡回审判20余次,加大环境审判的公众参与度,打通人民群众对生态化境司法需求的“最后一公里”。



 
责任编辑:平谷法院